论文随笔
浅论当前执行案件机制创新、权利平衡、社会效果之执行艺术
发布日期:2025-05-06


一、执行机制创新:破解“查人找物难”与“财产查控难”  

1.执行悬赏与交叉执行的实践突破  

悬赏执行:法院通过发布悬赏公告,利用社会力量倒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,既降低司法成本,又强化社会诚信意识。该机制通过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66条实现,尤其在隐匿财产或行踪的案件中效果显著。  

交叉执行:最高法推广的交叉执行(指令执行、提级执行)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干扰。例如,山东省某化工公司知识产权侵权案通过提级执行,促成技术许可使用费和解,兼顾保护知识产权与资源利用效率。截至2025年4月,全国交叉执行案件近30万件,到位金额达1700亿元,显著提升执行质效。  

2.新兴财产查控的司法应对 

针对虚拟资产、保险等新型财产,山东检察机关通过“穿透式审查”发现法院遗漏保单现金价值,推动建立收益类保险核查机制,填补传统查控漏洞。  

最高法指导性案例明确对小区车位的分零拍卖规则,优先满足业主需求,平衡债权人权益与公共利益,体现《民法典》第276条精神。  


二、执行力度与温度的动态平衡

1.强制措施的威慑与善意执行的融合 

惩戒警告:山东某物业公司案中,法院通过“涉嫌拒执罪风险预告”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,避免对抗升级,同时保留刑事追责空间。  

刚柔并济:山东法院对拒不履行的左某采取司法拘留,但通过释法明理促成家属主动还款,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。  

2.执行和解的边界与风险防范

山东法院对达成和解后仍拖延履行的程某,果断查封房产并启动拍卖程序,防止和解沦为“缓兵之计”。此类案件凸显和解协议需辅以强制执行后备措施的必要性。   

最高法探索“以保代执”机制,允许执行立案前扣划被保全财产,既加速债权实现,又减少对债务人信用的负面影响。  


三、涉民生案件与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  

1.民生案件绿色通道与执行回访

最高法要求对农民工工资、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优先执行,并建立常态化绿色通道。例如山东检察机关对残障人士邢某宅基地纠纷案,联合基层政府促成和解,避免强制拆除的资源浪费。  

执行回访制度确保涉残障、老年人等案件后续履行到位,2025年山东青岛某法院推动16件案件恢复执行,到位金额1000万元。  

2.企业执行中的生存权保护

强调“活封”措施,允许企业继续使用被查封的生产设备,避免因执行导致经营瘫痪。例如,青岛某健康公司案通过“保全扣划”快速实现债权,同时为企业保留信用空间。  


四、信用惩戒与修复的制度完善    

1.失信名单动态管理 

2025年全国失信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,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,反映“惩戒+修复”双轨机制成效。一季度新纳入失信人次同比再降9%,体现信用体系正向激励作用。  

2.拒执罪打击范围的扩展

最高法明确协助隐匿财产的案外人可构成拒执罪共犯,并严惩暴力抗执、虚假诉讼等行为,强化执行威慑力。  

 

五、司法改革与未来挑战    

1.执行规范化与信息化

最高法部署“执行工作规范提升三年行动”,重点整治财产线索核查不及时等问题,推动全流程标准化。  

科技赋能线索发现,如山东检察机关研发法律监督模型筛查终本案件,成案率达70%,提升监督精准度。  

2.自然人破产与执破衔接

探索自然人破产制度,为“诚实而不幸”的债务人提供债务豁免路径,同时推进执破程序衔接,集中处理关联案件。   


综上所述,执行案件的热点争议集中体现为效率与公平、强制与善意、个体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难题。未来需进一步细化执行标准(如分零拍卖规则)、强化科技应用(如保险穿透式审查),并通过立法完善自然人破产等制度,构建“不敢失信、不能失信、不想失信”的治理闭环。


Copyright © 2025 版权所有 齐鲁律师事务所  鲁ICP备19035080号-1
版权所有 齐鲁律师事务所